-
公告通知: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2)》发布暨数字化时代的支付创新与发展”研讨会

11月18日下午,《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2)》发布暨数字化时代的支付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共同主办,中国银联和Visa公司共同协办,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2)》是该系列年度报告的第十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报告将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支付清算组织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材料,为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自2013年出版首期报告之后,该系列报告引起了政策层、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2)》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从理论、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对于支付清算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其中,总报告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且运用各类量化分析工具,对于支付清算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金融系统稳定、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专题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理论探讨”,深入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全球支付市场发展中的创新前沿进行了动态跟踪,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支付领域重要的学术文献。


图片

主编团队致辞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代表报告主编团队做致辞发言。


杨涛提出,支付创新理论层面与快速演变的实践相比仍存在差距,当前,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为下一步继续推动支付清算领域的理论、政策与实务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享。


第一,支付清算的生态建设问题。随着支付清算领域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复杂,参与者彼此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这一新形势下,亟待构建支付清算生态的内生动力,使得其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支付科技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问题。就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来看,更多地还是依托于需求侧场景的拉动力。供给侧的科技驱动还有所不足。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付领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出更多有价值、安全可控、自主可信的底层技术创新,同样值得思考。


第三,支付服务的对象需要进一步梳理。例如需要关注C端、B端、G端等不同视角。早期,整个零售支付的创新与发展依托于我国庞大的基于移动手机的C端用户群体,现在不仅仅是零售支付领域,实现新发展格局都需要进一步拥抱数字经济,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快速迭代。这一情况下,支付如何更好地服务于B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思考。再如,从支付服务实体的重大战略目标方面来看,无论是支付如何助力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还是支付如何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都是在新形势下讨论支付服务对象的应有命题。


第四,支付领域的风险识别、治理与监管问题。新形势下,需要有效地把握安全与效率的边界。这一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都客观存在。伴随着条件与环境的演变,支付治理和监管也应该不断优化。


第五,支付国际化问题。2022年G20将跨境支付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推动事项,督促FSB、PFMI等国际组织加强协作,推动这一领域的创新发展。客观来说,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确实存在支付链条过长、成本过高、不够透明、非标准化等诸多问题。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支付市场经过快速发展之后,支付跨境和国际化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总之,新形势下支付清算领域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既是一些老问题,又是一些新问题。希望更多依托于支付清算蓝皮书这一成果,聚集行业内各方专家的智慧,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探讨和迭代,推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务的进一步融合。


图片

成果发布



在支付报告的成果发布环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程炼认为支付清算研究报告项目启动至今的十年时间里,我国的支付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支付统计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各类支付指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各种外部因素的冲击,使得分析支付系统数据的经济含义产生了很大困难,也提醒研究者必须以动态的视角来看待支付活动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方面,以往央行骨干支付系统的数据是主要的依据,而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上述数据在实体经济分析与预测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支付系统内与零售支付更为相关的一些指标则显得更为突出。但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等业务近年来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统计与监管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指标数据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尚未呈现稳定的模式,因此相关的分析必须十分谨慎。


例如,从数据上看,2021年我国非现金支付工具与支付系统业务的运行都较为平稳,尤其非现金支付业务无论是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的增长率都有大幅提高,并且交易笔数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交易金额的增长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复苏的基本特征,即在经济活动的各种障碍缓解之后,企业与居民部门开始更多进行低交易规模的支付。在更能反映居民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电子支付业务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电子支付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在2021年的交易笔数增长都超过了交易金额的增长,两者的平均每笔支付金额也较2020年有所下降。总体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网上支付的平均每笔交易金额从2016年起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下行趋势,而移动支付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在平均每笔交易金额上的波动则较为明显,这应该是由于后两种支付方式更多地与个人消费行为相关,因此更容易受制于疫情带来的行为与消费模式改变。以网联清算平台为例,其业务数据在金额、笔数和平均交易金额等方面所呈现的季节模式,2020年与2019年有一定差异,而在2021年则恢复了以往模式,这可能是当年经济恢复平稳运行的一个信号。  


图片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Visa 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指出,在Visa 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Visa始终坚守并倡导 “负责任的创新” 这一原则,包括对整个支付生态体系负责任的创新、探索新技术与数字支付的结合、携手本地合作伙伴协同创新。在Visa看来,支付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人们对它的信赖,在迈向由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信任意味着科技创新必须是负责任的,就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导向的。Visa了解数据对数字经济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我们深知自己有责任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Visa安全策略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数据的网络效应。跨领域和跨行业的数据合作是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获取新的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决策,也可用于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或升级现有服务。数据的自由流动降低了实体间的交易成本,克服了距离的限制。


第二,标准和开放平台。标准和开放平台能够鼓励合作,整体框架应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并且灵活敏捷,才能鼓励创新,允许不同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出现。开放、互联互通的标准让数据交换保持一致,实现安全、高效、可参与的数据流动。


第三,以安全为前提的设计。Visa坚持在产品的最初设计时就整合风险管控的理念,利用网络安全、加密技术、欺诈、互联互通的标准和风险监控方面的经验,巩固安全和信任,在确保数据生态体系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数据道德。负责任地使用数据必须成为一项全球目标,并根据各地的现行法律法规执行。在开发数据应用时,始终本着 “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用户需求和消费者权益,时刻牢记隐私、可靠、公平和问责。


第五,隐私、消费者选择和许可。保护消费者信息和隐私安全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Visa设立的全球隐私安全计划 (Global Privacy Program),在迅速变化的监管环境下保证合规。它深深根植于我们对保护消费者数据、保障Visa业务和品牌信赖的长期承诺。


此外,作为一家由使命驱动的公司,Visa致力于创造更加开放、包容、互联的世界。Visa的使命是通过最佳的支付与被支付方式,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到提升与发展。


第一,支持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群体,也是Visa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把资金支持放在第一位,反而希望能改善入网的速度,尽快的建立数字的支付能力,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数字商务生态。


第二,促进数字公平,消除数字鸿沟。随着数字经济不断的发展,数字公平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公平是保证所有个人和企业都有机会加入数字平台,并从中充分的可以受益。数字公平与疫情后包容化、公平化的经济复苏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参与并提供方案。


第三,推动金融教育与数字普惠,助力乡村振兴。支付行业在赋能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都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最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数字支付带来机遇和挑战,Visa将继续秉承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战略,深耕中国的市场,携手本地的伙伴。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不忘使命,大家一起通过提供最佳的支付和被支付的方式,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提升与发展。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陈雷围绕“数字时代的支付创新与发展”进行分享。


第一,数字经济推动了支付业态呈现新的特征。技术进步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与零售业态加速融合,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进一步促进了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和双向提速,企业经营方式和居民消费习惯持续改变,并传导到支付行业,总体上促使支付服务供给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账户的数字化内涵不断丰富,数字钱包聚合数字凭证成为场景化支付的重要载体。随着账户电子化以及各行各业电子化的快速发展,账户的范畴从记录资金往来延展用于核销、入场认证、访问等各类数字凭证。账户的功能从支付向特定的场景、营销、优惠、会员权益等各类增值服务快速延伸。与此同时,远程身份验证技术日益成熟,也为支付账户叠加信贷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是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加速,支付服务成为商户全渠道经营的有力支撑。顺应用户消费行为线上化趋势,线下零售消费场景的商户加快和各大流量平台合作,以导购员为支点向企业微信、小程序、社群等私域流量进行转变。产业各方围绕人、货、场各环节联合各类服务商打造“流量+支付+经营+金融”的综合生态服务零售消费商户一体化的经营。


三是开放生态的发展,推动了支付产业参与主体构建新型业务模式。构建开放生态的核心在于产业各方实现数据、技术以及能力资源的流通协作,国内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开放平台的建设,通过对外开放数百项的产品以及API的接口,为外部机构接入银行金融服务提供更高效的途径,促进了场景嵌入式的金融发展。


第二,数字时代下,银联联合产业各方积极探索创新试点。一是中国银联依托云闪付的网络支付平台赋能产业各方发展场景化的支付服务。二是中国银联依托数字零售解决方案布局商户的全渠道经营。三是依托开放银行平台构建信息转接网络。


第三,支付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支付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传输的速率大幅提升,将促进以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应用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有支付服务方式向智能化升级。同时,跨境支付创新蓬勃发展,基础设施的跨境互联互通步伐进一步加快。


面向未来,金融科技关键技术持续发展优化,为“支付+”产品、应用、服务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产业各方将积极探索新技术与金融场景、创新业务模式的融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兴金融产品和服务。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中国银联将携手合作伙伴不断丰富支付产品服务内涵和外延,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图片

圆桌研讨


在圆桌研讨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宋鹭指出,支付清算系列报告历史梳理有厚度、特征分析有广度、理论研究有深度、未来展望有高度,他围绕“mBridge与跨境支付”进行了分享。


第一,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主要致力于对现有代理行模式进行改进,打造高效率、低成本、实时性、可扩展的跨境交易支付系统,已经完成了最新的试点项目。试点交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测试场景:一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批发型CBDC发行与赎回;二是两地商业银行之间的单一CBDC跨境支付;三是两种CBDC之间的汇兑和跨境支付。还有一些没有测试的场景,一是使用国内货币的国内交易;二是使用外国的数字货币在本国支付;三是使用双方都不熟悉的货币进行跨境交易。


第二,试点形成了积极的经验,体现出与其他multi-CBDC项目的不同之处:最终结算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而不是在国内支付系统上,支付和接收银行直接代表企业客户进行交易而不是在银行间转账。因此,主要优势在于,平台参与者可以使用CBDC安全直接地进行点对点支付,成功展示了提高跨境支付速度和效率的能力,并在现实环境中降低了结算风险。同时,试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试点期间进行的外汇PvP交易数量有限,mBridge内部缺乏有效的外汇价格发现机制,从而增加了时间成本和交易摩擦。试点的一大亮点是,中国人民银行利用自动发行和兑付功能,将该平台集成到实时的e-CNY国内系统,这也是为什么e-CNY的发行和兑付交易规模最高。


第三,在整个的试点以及mBridge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政策层面的风险与应对,这也是我们在目前跨境支付中最为关注的方面。一是关于货币主权的问题,前述没有测试的场景,主要就是对这方面的考虑。二是数据隐私问题,不管是传统的跨境支付还是基于mBridge等mCBDC平台模式的跨境支付,数据隐私问题都是非常核心的领域,试点中通过对核心交易数据实施隐私控制、使用随机生成的自发布密钥实现伪匿名地址等技术手段来加强隐私安全保护,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分布式数据部署、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应用。三是监管差异基础上的合规性,跨境支付本身就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和监管规则,CBDC的引入又增加了新的差异性监管要求,需要在mBridge体系中妥善应对。


第四,整个项目未来从试点阶段转向MVP阶段的规划也值得分析和研究。一是实现与国内支付系统的自动化互操作性;二是将外汇价格发现和匹配功能集成到平台中;三是引入流动性管理工具;四是评估中央银行参与者在提供流动性方面的作用;五是改进数据隐私保护工具;六是完善法律框架和平台条款;七是进一步考虑政策、监管和合规的相关内容;八是从数据隐私和法律角度评估去中心化部署,确定中心化治理角色的职责与架构;九是试点测试更多业务用例和交易类型;十是包括更多司法管辖区和参与者;十一是探索私营部门可以为平台添加的更多服务。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对支付产业创新发展进行了多方面思考。


第一,支付过去是交易的终点,把所有的信息匹配都完成,用户通过支付账户链路支付出去资金之后,整个交易其实就完成了。现在支付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像是和用户进行链接以及为用户提供整个综合服务的起始点。


第二,过去支付是在消费端做拓展,建立更多的账户,链接更多的消费场景,下一步更多的是往商家端去延伸。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就需要提升在商家或者产业端的供给,供给和需求是互相促进的作用。这样对消费者者匹配能更具有吸引力,很自然往产业端延伸,包括零售、本地服务和商旅等等,也就是向服务行业当中延伸。这不仅仅解决支付问题,更多是实现整个服务产业数字化的过程。


第三,服务行业数字化目前更多用云和SaaS来解决,但国内SaaS市场发展比较艰难,主要存在几大问题:一是SaaS服务的核心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国内不管是在银行市场SaaS,还是中小微企业服务SaaS,大家为效率和成本买单意愿不强,更多希望为用户增长买单。二是整个SaaS服务商利润太薄。整个行业软件开发更多定制化,工具之间的通用性比较差,如果不能规模化的开发和应用,很难实现盈利。三是商业模式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探索行业新的发展模式。四是要SaaS生态还没有建起来。要实现开放共赢,可能需要平台和众多SaaS服务商一起共同去构建。


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行业的风险和安全底线,通过一些新技术比如隐私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保证整个行业的隐私和数据的安全,同时,各类服务平台还需要完善一些技术基础设施,为行业提供一些通用、简便易用、低成本的工具,降低整个行业开发成本,同时也需要给予一些流量赋能,支持服务商进行行业方案开发,丰富整个行业的SaaS供给,形成多元化行业生态,加快行业数字化。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杜晓宇围绕“移动支付普惠价值与实践”进行了分享。


第一,移动支付普惠价值及实践路径。一般认为,稳健且有效运行的零售支付体系与普惠金融之间存在关联性,同时,发展普惠金融也有助于促进零售支付体系及支付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零售支付服务贯穿于个人、企业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各类日常交易。因此,提高零售支付的安全、效率和可得性,能够为各类主体的经济活动带来诸多益处。


一是推动“多场景”应用,支撑数字经济纵深发展。作为备受瞩目的金融科技创新,移动支付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它的深层次价值不仅在于改变了零售支付习惯,更有效提高了支付结算速度,大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坚守“惠民生”理念,保障疫情期间民生需求。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移动支付场景建设和用户普及,为疫情期间各类远程、无接触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响应“稳主体”号召,助力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于服务电子商务领域等中小微企业。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迅猛增长,成为支撑经济发展韧性的“压舱石”。在支付服务领域,得益于市场竞争充分,我国移动支付手续费率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移动支付工具在降低数字经济接入成本的同时,还为它们提供了经营数字化转型的机会。


四是升级“硬科技”应用,提升支付效率和安全性。技术创新是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最为核心的驱动因素。同时,前沿科技的应用也在持续提升支付服务的安全性。


五是探索“新公益”模式,践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在传统公益模式中,大部分捐赠来自企业,公众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释放,这与公益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降低了用户接触各类公益项目的门槛,同时,移动支付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让个人用户的小额捐款成为可能,带动了数字化公益活动的激增。


第二,未来趋势展望


一是业务增速逐年放缓,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的驱动下,我国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市场在过去十年中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应用场景的普及和渗透,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形成并稳固。


二是金融科技纵深发展,应用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移动支付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先行,而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差异化的支付需求又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的成熟与普及,下一代前沿技术与支付业务之间的应用结合点将持续重塑移动支付市场面貌,并拓宽支付产业整体增长空间。


京东集团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太辉围绕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数字经济以及近期支付相关政策部署,结合行业的最新实践发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第一,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服务业、高端制造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这背后包括业务的延伸、技术的赋能、数据的支撑几方面。从这一角度看,不同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背后需要数据的支撑,都需要支付的链接,通过支付数据及时深入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推进供需的高效对接。近年来,京东这样定位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基于持续积累的科技能力,整合供应链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高效地链接和赋能上下游合作企业,积极发展C2M反向定制,将客户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联合制造厂商适时生产推出新的品牌、新的产品。这种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需要支付科技在背后作为重要支撑。


第二,二十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以城市群为依托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进,对支付和支付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就是如何解决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大中小城之间的数据鸿沟问题。从数字化转型的“人、货、场”框架来看,支付是数字化转型背后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场景入口,线上支付、数字支付的普及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上可以做出更大贡献。国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大数据交易中心、征信服务解决的是数据流转问题,但在这之前还需要线上支付的推广普及来解决更加前段的数据生产问题。


第三,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战略,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骨干企业的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科技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此外,“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平台企业、数字技术服务企业等立足自身科技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大型企业和数字科技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重要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数字支付也是背后非常重要的链接通道和基础设施,缓解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创新背后的数据短板,也是中小企业推进数字营销、数字运营和提高融资效率的重要支撑。


第四,在数字货币快速发展,以及跨国的数字货币桥项目积极探索推进的大形势下,数字支付和支付科技未来的发展定位也需要前瞻性地思考。支付在数字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在提供数字支付的同时,也解决了数字化的场所和渠道的问题。数字货币的发展推广短期尚且不会冲击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但长期看会冲击第三方支付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场”地位。第三方支付需要聚焦提升“场”的运营创新,更加注重提升不同“人”与不同“货”的高效匹配;同时,未来在数字货币桥项目下,可以探索为数字法币跨境使用落地提供配套服务。


易思汇董事长高宇同围绕“数字化时代,创新支付如何服务留学付费场景”进行分享。


第一,人才强国,留学是刚需,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过去十年间,中国移动支付反超美国,成为全球移动支付场景端最发达的市场,我国留学人数也呈爆发式增长。这也遇到了新的难题:一方面国际留学生群体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跨境支付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创新手段有限。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也倒逼加速支付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当下出境群体相对受限,对应的相关消费面临增长困境,相比之下,留学缴费这个领域存在更多的潜在增长机会。


第二,挖掘痛点需求,洞察风险隐患,安全合规运营。如何兼顾支付的创新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要基于对缴费场景的深度理解,过去在留学缴费场景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在学费支付环节,有的留学生把学费、生活费一笔打给海外的个人账户,即使符合国家监管的政策,但实际上存在使用真实用途的风险。二是在退款环节,通常是由学校的财务办公室开一张支票转到海外的个人账户。海外款项一旦进入到海外的账户就不可追溯了。三是海外私人换汇,无孔不入,隐含着巨大的诈骗风险。易思汇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连接客户与银行、银行与海外学校,借力科技赋能提高留学缴费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创新推出智能审单系统,建立的反洗钱智能风控体系,满足了客户和监管要求。


第三,留学缴费场景金融的创新,面向监管就是面向未来。创新的本质是满足用户更极致的体验,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下都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机会,监管痛点和用户需求可以在某一个节点上有机结合。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基于对细分用户客群需求的深度理解。只有积极配合支付公司和银行的工作,协助解决监管的痛点,创新才能落地,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监管的痛点要深度领会、用户的需求要高度重视、学校的难处也要解决,创新型的参与者应当有效地发挥协调服务的作用,满足各方的痛点需求,成为解决问题的中坚力量。